点击返回协会首页|欢迎来到施工机械化分会网站,马上登录

中国这些重型机械的制造已非同往日

2022-08-11 16:08:04

钢板进 整车出
智能工厂最快4分钟下线一辆重型卡车

1.png

在湖南三一集团的重卡智能工厂,笔者坐在一辆无人驾驶的大卡车上,这辆卡车就是在湖南三一重卡的超级工厂里诞生的,已经实现了超过10000公里的测试。这个工厂面积相当于31个足球场的大小。整个工厂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可以实现“钢板进,整车出”,最快4分钟就可以下线一辆重型卡车。

卡车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呢?进入工厂,自动化冲压生产线把一块块的钢板塑造成各种形状,即车头的零部件。AGV小车是工厂的搬运工,它们串联起生产的各个环节,每天把10万个零部件送到指定位置。

接下来是焊接,大小不一的零部件,会在一条长达196米的焊接线上,由184个机器人接续作业,环环相扣,经过4500个焊点的淬炼,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驾驶室车头。

2.png

下一个环节是涂装。车头会被送入涂装车间,29个机械臂正在工作,有的负责自动擦身,有的负责开门,有的负责喷涂。大约十个小时作业之后,车身换上不同颜色的外衣,就会来到内饰车间,仪表盘、方向盘等都在这里完成安装。

这些看起来顺畅的操作,背后都离不开智慧大脑的控制,也就是一块智慧大屏,它是一个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从大屏上可以看到所有的生产流程,让一切制造尽在掌握。

要完成一台整车的下线,还需要经过最后的组装生产线。整个生产线支持柔性定制,完全按照需求来进行个性化生产。目前,这个生产线已经下线了400多种不同的车,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新能源的重型卡车。

可以说,从这个智能工厂里走出的每一辆卡车,奔跑在全国各地的公路网络,都在感知着中国经济的呼吸与脉搏。而这背后,是中国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与升级。

喝着咖啡开盾构

大国重器的智能化逆袭

智能制造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和装备投入使用后,智能制造技术还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来到湖南长沙一处湘江过江隧道的施工现场,在地下32米的深处,一台总长136米的盾构,正以每天行进6米的速度,24小时一刻不停地向前。

3.png

在过去,隧道施工其实非常危险,环境也很恶劣,但现在,在地底下30多米,驾驶员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盯着屏幕,进行操作。这背后离不开智能制造技术的助力,其中一项很关键的技术叫“数字孪生”。顾名思义,“数字孪生”,就是给盾构打造了一个虚拟世界里的“双胞胎”。

4.png

依靠刀盘不断转动,盾构才能切削地下的岩土,实现不断前进。盾构“数字孪生”系统的实时画面可以显示在一块屏幕上。

“数字孪生”系统可以用颜色的深浅代表盾构机的受力、磨损情况,画面上一些黄色、红色的区域,代表的是磨损比较严重的区域。

在盾构运行的过程中,“数字孪生”系统会实时收集盾构的各种数据。比如它的运行数据、地下的环境数据等,实现智能分析、监测,甚至是自主决策,让整个施工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和高效。而且这些数据回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盾构的设计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未来在下一代盾构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中,提升它的性能。对于盾构这样一台价值亿元的大型设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能制造技术的赋能,使得湖南制造业,已经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有4家湖南企业上榜;整个产业集群规模达2800亿元,排名全球前三。很多技术已经运用到新能源汽车、光伏、风力发电机等新兴行业,不仅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会,也让湖南制造业整体向着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前进。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施工机械化分会

电话:0316-2054135

邮箱:cbci77@163.com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61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邮编:065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