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协会首页|欢迎来到欢迎来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解读

2022年03月05日10:40

       为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要求,市体育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园林绿化局共同编制了 《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目标,提出了20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具体工作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2平方米以上,全市新建社会足球场地380块,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32个,新建或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20个,全市新增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87.27公顷。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级配不合理、社区配套不足、小型设施比例低、群众身边少、开放程度不高、多业态融合不优等短板弱项。

  2.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色,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高标准推进“市民点菜”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七有”“五性”体育场地设施指标。

  3.坚持因地制宜。从街道、乡镇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社区、村庄的区位特点,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多点地区、生态涵养区的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策略。

  4.坚持共建共享。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路径方法,激活市场主体,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权责明晰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格局。

  三、工作任务

  规划用地指标方面:

  1.在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确规划体育用地、体育场地的四至位置。

  2.各区每年梳理可用于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土地资源、建筑资源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3.合理引导街区功能混合、用地功能转换和建筑功能转换,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废旧工业厂房、边角地、闲置用地等资源,复合利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商业、养老、河湖水域等已有空间建设健身场地设施。

  4.利用规划公共体育用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除个别地上建筑无法腾退的规划公共体育用地可予以调整、置换外,其他规划公共体育用地原则上不能擅自改变其用地性质。

  5.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规定的标准配建健身场地设施,既有居住小区应利用现状房屋和公共空间补充健身场地设施。

  场地设施建设方面:

  1.推动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内至少配建1块非标准足球场地,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可建设非标准足球场地。

  2.加快体育公园建设,着重利用居住区周边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郊野公园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在朝阳、丰台、通州等区绿隔区域内建设体育公园。

  3.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到2025年,全市有效冰面面积不小于1800平方米室内标准冰场数量达到50块以上,每个区至少建有1块有效冰面面积不小于1800平方米室内标准冰场。促进滑雪场提质升级,做好冬奥场馆赛后开放。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

  1.城市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推进工人体育馆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场、体育馆和水上运动中心,新建北京市“三大球”青训基地、北京市游泳运动学校。

  2.地区级、街区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进东单体育中心、月坛体育中心、门头沟区体育文化中心、房山体育场、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通州区体育场、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区等项目建设。

  3.完成竞技训练场地设施提质升级,建设智慧体校,提高科技助力能力,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4.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户外设施建设,深化京张两地协同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攀岩、滑板、轮滑、自行车、徒步、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类项目。

  5.将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贯穿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全过程,使用符合环保、低碳、节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建设健身场地设施。

  设施管理运营方面:

  1.在保障工作需要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政策集成创新,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2.继续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3.落实健身场地设施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防护设施、人员,畅通健身场地设施损坏报修反馈渠道,确保健身场地设施完好可用。

  4.推进体育场馆平急两用改造,加强公共体育场所从业人员急救能力培训。到2023年,全市体育场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数量达到124台。

  5.推进智慧健身中心、自助健身房等智能健身设施建设,对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器材进行升级改造。

  6.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研发专用体育器材设施,满足青少年健身锻炼需求。

  7.构建集场地信息查询、预订、导航、青少年培训、场地赛事活动查询、场地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