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协会首页|欢迎来到欢迎来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聚焦主业 高质量发展 建构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2018年04月13日01:44

    2018年4月11日~14日,在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发展逐渐步入上升轨道的大好形势下,以“新时代、新理念、新作为”为主题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五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被誉为龙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省柳州市盛大开幕。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各有关方面的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分析行业形势,探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寻求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在“十六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以“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建构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1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作《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建构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主旨发言

    以下是郭学红副总裁演讲实录:

    受詹纯新董事长委托,我代表中联重科出席本次大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新时代、新理念、新作为。今天听了大会的报告,深受启发,同时也对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敬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求质量、要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整个行业更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服务创造价值,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九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积极推进一系列利好政策,可以说工程机械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仍然大有可为。下面,我结合行业形势和企业实践,谈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要聚焦主业,建构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聚焦主业。只有聚焦制造业这个国之根本,才能穿透外界干扰和市场的迷雾,获得长青的基业。

    一是要围绕主营业务,在资源配置上做好“加法”和“减法”。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扩张、拓展业务范围、延长产业链,实现了较大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专业化、精细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迫切需要坚定对经济和市场规律的认知,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紧紧围绕主业优化资源配置,重新审视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做“加法”,就是要把资源集中到主业关键领域,做专做精,在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上提升对产业的支撑力,获得全球的竞争力。做“减法”,就是要坚决砍掉非主营业务,剥离非主业资产,通过进一步“瘦身健体”,实现提质增效。2017年,中联重科出售环境产业80%的股权,战略聚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业务,进一步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在集合资源中孕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围绕产业升级,在发展模式上做好“加法”和“减法”。工程机械行业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容易受到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机械是优势产业,也是传统产业。随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工程机械正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维度,传统的发展思路将越走越窄,必须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做好“加法”和“减法”尤为关键。

    做“加法”,就是积极拥抱新经济,让传统装备制造紧密嫁接新思维、新科技。在制造模式上加入互联物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要素,实现对产业的融合再造;在产业价值链上紧紧抓住高端环节,加大对人才、技术和制度等要素投入,形成对产业上下游强大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做“减法”,就是坚定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聚焦客户与市场,把需求不足的产品和产能减下来,把供不应求的产品和产能提上去。近两年来,中联重科大力推进型谱优化精简,坚决砍掉需求不足的业务和产品,并在有需求的新兴业务领域逐步发力,机制砂、干混砂浆、喷射机械、高空作业机械都乘势而上,土方机械经过低谷的打磨,也再次发起冲刺。

    第二点体会: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从单纯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效益稳健迈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装备制造基础技术和互联物联技术深度融合,做出更智能、更灵动的产品;依托智能产品,提高市场的供给质量,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效能,让传统装备制造变身为新制造,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实转型升级。

    一是技术创新:以产品智能化驱动新制造。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产品的智能化,其核心是装备制造的机、电、液、光、材料等基础技术和互联物联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产品智能化,将产品和客户都联结在互联网、物联网上,企业才有生命力。

    中联重科在探索实践中,针对工程机械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性,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智能化上,而没有过多地追求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重点研发液压、电气、机械专用嵌入式传感器,使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例如在华龙一号核电吊装施工中,我们的3200吨履带吊,在起吊有两个篮球场大、476吨重的穹顶时,仅需一名机手操作,116个嵌入式传感器自动感知压力、载荷、速度、位移,智能调整作业参数,吊装误差小于2毫米。

    2017年中联重科共研发智能化4.0产品41款,其中28款推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产品溢价能力逐步提升,销售占比已超过50%。

    二是管理创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驱动新价值。在互联物联新时代,客户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必将让位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对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来说,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让产品具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感,打造基于互联物联的社群生态,是变革的重要方向。

    中联重科在具体实践中,以智能化产品为载体,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互联物联,建构起大数据云平台,对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颠覆式创新,形成多层次智能化应用体系,为企业自身、上下游产业链、宏观层面提供高附加值的管理和服务。

    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企业正从模仿跟随式研发,变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驱动式研发,重构研发模式;正从千军万马跑客户,变为与客户端对端互联,重构营销模式;正从救火式服务,变为远程诊断、预测式维护,重构服务模式;既为客户制造设备,也为客户重构运营模式。

    第三个体会: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仍要聚焦国际化,坚持走出去,关键是“做主、做深、做透”。

    未来三到五年,将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突破瓶颈、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阶段。走出去与欧美品牌展开直接竞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产能合作,依然会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向。

    中联重科多年来一直通过并购、建厂、合资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先生就企业走出去,谈了三点体会,归结起来就是“做主、做深、做透”。

    一是做主,既要有包容力,又要有掌控力。海外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并购始于战略需要,恰恰难在战略把控。要防止出现实的股权交易、虚的整合协同。一方面要用包容的心态和姿态去求同存异,理解、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战略上把握住话语权,把收购的企业纳入到了整体战略管控体系当中,做到全球一盘棋。

    二是做深,既要深度认同,又要深度协同。企业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获得内外认同,实现中外协同,形成技术、市场、产能等全方位的协同机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我们收购德国M-tec公司5年,已经实现全面融入,全面协同。先进的干混砂浆施工设备和工艺在中国得到推广,业绩持续提升。总经理有一半时间在中国,不仅管好了德国公司,也管好了中国分公司,还爱上了中国文化。

    三是做透,既要因企制宜,又要用到极致。在做主、做深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把收购的企业纳入走出去的整体布局当中,定好位,分好工。通过提升能力,挖掘潜力,把海外布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收购的CIFA公司,是有90年历史的欧洲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在研发制造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积淀深厚,但产品较为单一。收购以后,我们让它的资源充分发掘,潜能进一步释放。CIFA公司现在不仅做混凝土机械,还延伸至起重机械、建筑机械、高空作业机械;不仅是产品制造基地,还成了我们的欧洲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全球采购平台。我们的北美研发中心,也是用“做透”的方式,打造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区域平台。

    各位领导、企业同仁,进入新时代,我们认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产品,在于技术和质量,在于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心态。2018年仍将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深入转型和发展的一年,中联重科将不忘初心,坚守主业,做强做精做专;也将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行业兄弟企业一道共同建构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友情链接